当前位置:荷塘信息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民间瑰宝——荷塘纱龙
时间:2012-10-17 10:29:09 作者:荷塘网
   2010年江门荷塘纱龙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着壮丽恢宏形象、独特的表演形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提起荷塘纱龙,当地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从明代创立至今五六百年,荷塘纱龙并没因岁月而凋敝,反而在一代代口耳相传中愈发璀璨。 荷塘篁湾龙会第十代传承人李柏良说没想过玩纱龙玩出这么高的境界,还说现在舞纱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荷塘纱龙的发源地——篁湾乡
2008年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舞-荷塘纱龙”
荷塘篁湾龙会第十代传承人李柏良
    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 相传早在宋代已有舞龙习俗。开始龙的制作是用禾管草、竹子等材料简单制成,到明代一举人在四川任官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回乡后以本地游龙形象为基础,吸取西川“彩龙”扎成“纱龙灯”。到20年代,留学日本的乡民李育颖将纱龙改进,龙身披轻纱贴金绘彩,同时创造高难度跳龙技术,龙身点燃防风、防滴特质蜡烛,夜晚表演栩栩如生,珠光熠熠。
         荷塘纱龙全长50米,分龙头、龙尾、龙身24节,需26人同时共舞。一人舞龙珠,两人舞鲤鱼,四人打敲击乐,纱龙舞步有小跑步、大跨跳、古典错步、弓箭步。舞纱龙运动量很大,表演一场完整的纱龙龙舞,要108名精壮大汉轮番上阵。
    荷塘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当地人因地制宜创造“舞龙桥”表演,在鱼塘中用竹搭一座木板桥,桥的两头向两岸倾斜,纱龙矫健身躯登桥表演时,桥上的龙和倒映在水中的龙相映成趣,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壮观景象,纱龙倒影水中,见龙不见人,活像一条搏浪戏水的真龙。纱龙花式繁多,除一般舞龙的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双龙戏珠等动作外,还有跳龙、反脊、滚球、回龙吐尾、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纱龙舞时而腾跃,急如闪电,时而游弋,缓如浮云,高潮迭出,以表现龙的喜怒哀乐,众人为之叫绝。
    栉风沐雨,“舞”动人心 一说起荷塘纱龙的“威水史”,传承人李柏良激动不已。1931年受香港总督邀请前往香港为英皇加冕演出,1993年到广州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开业十周年助庆,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还亲自为纱龙点睛……这一幕幕仍历历在目。

    他回忆1990年的“明天美好嘉年华”,那是篁湾龙会第一次70多人出境表演。正值当年澳门葡萄牙当局宣布特赦大陆劳工,只要去简单登记即可获得在澳门居住权,使得店铺大多不营业,马路大塞车,数十万冲关人潮抢入籍。然而,在澳门逗留5天之久,纱龙表演队没有任何人脱离训练而去入籍。
    在2005年广东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荷塘纱龙作为我市唯一参赛代表,从全省5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2011年赴湛江参加“岭南风情”全省农民文艺大汇演,因临时表演需要,纱龙教练李宝旋师傅率先表演一个完整的“洒龙头”。年过六旬的李宝旋举起二十多斤的龙头,动作细腻到位,舞出纱龙神韵,尤其当龙头接近地面又倏地昂首起来,利落轻巧,全场拍手称赞。殊不知,当时李师傅差点跌倒了,但人倒龙头决不能倒,凭着熟练的功底、矫健的步伐,不着痕迹地掩盖跌倒之势,将“洒龙头”一套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振奋人心。
司职““洒龙头”的李宝旋
    魅力纱龙,传承千载 为什么李柏良他们老一辈的传承人如此痴迷纱龙?是什么令他们从20岁坚持苦练至今,究竟是什么牵引着纱龙人的心?李柏良坦然,童年物质匮乏,没有什么玩乐,生动、凶猛的纱龙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帮小孩弄根竹子、几片芭蕉叶模仿舞龙的形式,玩得有滋有味。每逢父辈们去训练,必定是兴致冲冲地跟去。
    荷塘纱龙代表的是一种光明,在荷塘人心中都有一种灵气,庇佑合家安康。它也是篁湾乡里的集体活动,对年轻一辈来说,能加入是一份至高荣誉。适龄的青年竞争希望能为村争光、为家争荣,身体好、有武功底子的则被生产队会选拔进队。每次舞龙吃龙饭,即便是村里的妇女都去装上一碗,沾点灵气,寓意祥和。
    荷塘纱龙的气势、造型、神韵皆独一无二,代代相传,但仍不得不面对诸多困难。李柏良感慨,年青一代的热情、体能和价值观都不一样了,即使在篁湾纱龙总会一百多人中,在舞龙技艺上独当一面的并不多,不少年轻人掌握了基本功就出外谋生求学,使传承面临困局;另一方面,技艺到底要不要外传也是村内争议的问题,闭门造车是未来荷塘纱龙发展的阻碍;最后,该怎样将纱龙融入现代产业化,拓宽商业渠道,扩大经费来源,增强生存度和传承力?为此,老一辈愁苦不已。
    庆幸的是,荷塘镇政府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想方设法,提高荷塘纱龙的知名度。每逢省、市开展的民间活动,荷塘镇政府积极组织纱龙龙队参加,在篁湾乡上至中学下至幼儿园,给学生推广“纱龙文化”教育,“以龙养龙”,焕发新一代活力,努力传承民间瑰宝——荷塘纱龙。

来源:荷塘网 | 关闭
参与评论
进入荷塘论坛参与评论